紀惠容專欄:暴戾的情人從何而來
https://tw.news.appledaily.com/forum/realtime/20180603/1366015/
紀惠容/勵馨基金會執行長
這星期台灣連串爆發幾起驚悚親密暴力事件,不管是同居或婚姻關係,都被枕邊人殘殺或分屍,嚇壞了一向對暴力無感的台灣社會。
事實上,家暴事件是台灣每天的日常。即便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在台灣已實施20年,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,2017年的通報量仍高達13萬7148件,平均每天發生375件,又歷年來的統計,平均7、8成以上施暴者都是男性,這是性別議題。
為何多數施暴者是男性?多數恐怖情人也是男性? 因為台灣社會是不教導,也不允許或鼓勵男性展現柔軟的內在感性,造成他們經營親密關係的困難;這些親密關係的挫折,又成為親密暴力的主要原因。
到底台灣男性是如何被養成?男性又面臨什麼樣的社會壓力與情感困境?其情緒是如何化解?或進入什麼樣的處理模式呢?而所謂的男性氣概或陽剛特質又是如何被形塑與強化?
台灣仍是一個父權社會,很容易以擁有哪些陽剛特質,來判斷他「是不是男人」,進而劃定其社會位階及處境。Man就是一個陽剛象徵,不只女性期待很Man的男人可以依靠,連男性也是如此自我期許。
檢 視男孩在成長過程中,很多的長輩語言、同儕壓力、社會暗示,如「不准哭、不能失敗、不要脆弱、不要依賴、不要娘娘腔、要勇敢、比性能力、比成就、你要賺錢 養家、要說粗話……」,就在這小小的性別角色標籤或框架裡,男生透過運動、參加球隊或玩欺負女生遊戲、玩男生之間的阿魯巴性遊戲,除了培養其「革命情 感」,也強化了其陽剛氣質。
這些形塑台灣男性的「養分」與儀式,讓他們害怕失去控制、不敢脆弱、不敢溫柔、更壓抑了許多說不出口的內在情 緒與情感,這樣的自我要求、自我壓抑,讓男性不曉得該如何溝通,讓他們難以溫柔,甚至必須以傷害、壓迫她/他人的方式,來證明自己的男性氣概或作為男人的 價值。長期積壓的結果,一不小心暴力就很容易成為解決壓力的出口。以拳頭說話就不足以為奇,這是暴力源起很重要的因素。
台灣對男性氣概的養成與迷思,無所不在,從家庭、媒體、學校都在強化、包裝它,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要能控制,社會期待能控制一切的人才是英雄,但是想要控制很可能演變成壓迫。
其 實,當男子氣概、控制、侵略性成為重要價值、主宰一切思維,並帶進男、女互動關係時,「掌控女性」成為重要衡量標準,女伴求去是減損陽剛的可怕事件。在 「男人應該支配一切」,以及「『憤怒』是男性脆弱時唯一可以擁有的情緒」的父權規範下,失去女伴的恐懼,促使男性採取暴力奪回權力,以扭轉失控處境。「情 殺」,正是這種暴力的極端形式。
如何翻轉以男性為主的性/性別暴力?拔除纏繞在男性身上的陽剛父權枷鎖?《聖經》裡的「該隱」封印,又要 如何被啟開、紓解呢?讓男性有機會整理陽剛氣質的生命經驗,解構從小被內化的男性氣概,進而體現女性處境、開啟對話,到男性願意成為終止暴力中堅份子,是 一條漫漫長路,勵馨基金會的V-Men運動到最近協助成立的「台灣男性協會」是為終止暴力的一個努力。最後我們要說:
男性可以剛強、很Man;男性也可以很溫柔、可以分享、可以脆弱、可以哭泣……,最重要,男性也可以終止暴力。
Keine Kommentare:
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